SERVICE PHONE
363050.com发布时间:2025-11-23 01:30:57 点击量:
网球联赛,ATP赛程,WTA积分,网球直播入口,网球世界排名,四大满贯赛/实时更新全球网球联赛2025赛程、比分、排名及直播,全面覆盖ATP男子联赛、WTA女子赛事、四大满贯及国内网球比赛,为中文网球迷提供权威资讯与竞猜预测支持。当全国第十五届运动会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嘹亮吹响,“全民健身、共享健康”的理念正以蓬勃之势浸润校园。如何打破体育“副科”的偏见,让其成为职业教育的亮眼名片与育人硬核力量?惠州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用实打实的实践给出了响亮回应。学校锚定创建教育部近期提出的“体育健康类全国示范性特色校”这一目标,践行“无运动·不现代;无体育·不教育”的核心理念,将体育深度融入办学血脉,以建制创新为引领、场馆升级为支撑、课程改革为抓手、师资建设为保障,让运动成为师生日常的生活底色,让体育精神化作学子成长的内在动力,在职业教育的沃土上,解锁出“身上有汗,眼里有光”的育人密码。
在大多数中职学校仍将体育视为辅助课程的当下,惠州现代职校的魄力令人瞩目,该校在全市中职院校中率先成立体育竞技系,将体育教育提升到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
其实,这一创新建制并非偶然,而是学校对体育强校理念的坚定践行。一直以来,在追求综合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该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贯彻“五育融合”“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倾力打造“无运动·不现代”体育育人品牌活动,将体育作为塑造学生品格、强健学生体魄的重要途径。
目前,该校体育竞技系已经形成了覆盖教学、训练、场馆、培训、融合的全链条育人体系。踏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是满溢的运动活力:彩虹体育场里,体育生晨训的脚步声清脆有力;游泳馆里水花飞溅、扶摇小球馆羽球翻飞;定向越野队在校道穿梭;“同班异课”让不同爱好的学生各得其乐。从课堂到赛场,从学生到教职工,运动已融入校园肌理,“身上有汗、眼里有光”的青春风采,也成为“无运动·不现代”理念最好的体现。
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场地设施的支撑。惠州现代职校的场地优势在惠州中职院校中尤为突出。这里曾作为广东拉齐奥足球学校(意大利拉齐奥俱乐部创办)和八一振邦足球俱乐部训练基地,积淀了高标准的运动场地基础,更曾承办中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及广东省运动会游泳半决赛等多项高水平赛事。
如今,学校已建成完善的运动场馆体系:标准泳池满足游泳教学需求,多个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分布校园,健身房、田径场、障碍训练场等一应俱全。学校经常通过融媒体中心拍摄并发布体育场馆宣传视频,让师生直观感受运动场地的优势,激发参与热情。
除了校内的大型运动场地,为“唤醒”学生们的课间十分钟。学校还在教室周边大平台摆放台球桌、乒乓球桌、投篮机、台式足球机等,在教室走廊精心准备了呼啦圈、毽子、绳子等多种便捷运动器械,鼓励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向操场,积极参与课间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们的身体,更让校园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勃勃生机。
师生的需求是场馆建设的重要导向。在前不久举行的“无运动·不现代”座谈会上,师生提出增加辅助训练器材的建议,学校迅速响应,计划在田径场周边空地加装单杠、双杠、仰卧起坐辅助器等设施;针对羽毛球室内场地不足、室外训练受天气影响的问题,学校探索通过错开上课时间、增设固定发球器等方式优化训练条件……
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免费共享单车,更是为师生运动生活添了几分便捷。课间或课后,学生骑着单车穿梭在绿茵场旁、体育馆周边,既能快速抵达运动场地,又能感受风拂耳畔的青春惬意,让“学生时代的单车岁月”与蓬勃的体育氛围相映成趣。
学校对场馆建设的投入不止于现有场地的升级,更着眼于未来发展。目前,学校正在申报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该校现有大小足球场5块,其中标准场地2块,具备承办大型赛事的能力。学校校长叶治斌说:“我们有这样一片土地,就要对得起这片土地,不能辜负这片土地。”
“以前上体育课,男生想打篮球,女生想跳绳,很难兼顾。现在大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项目,每节课都充满期待。”在惠州现代职校体育竞技系负责人邓仁锋看来,这是学生对学校“同班异课”教学模式的真实反馈。作为该校首创的体育教学改革举措,“同班异课”打破了传统行政班界限,让同一班级的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不同体育项目,彻底改变“大锅饭”式的体育教学现状。
目前,学校开设定向越野、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健身、足球、田径、武术、啦啦操(健美操)等9个选课项目,同时将体育劳动课、游泳、八段锦、军教体融合课设为必修课。此外,学校每周还专设一节体育活动课,确保学生每天都能参与体育锻炼,为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这种模式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让教师能发挥专业特长。足球专项教师展示精湛颠球技艺,健身专项教师系统讲解动作要领,体育舞蹈特长教师带领啦啦操训练……教师的专业魅力成为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力量。
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罗导介绍,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也在不断优化完善。针对初期选课混乱的问题,学校逐步规范选课流程,计划下学期启用智慧校园选课系统,实现类似大学的便捷选课体验。对于定向运动这类兼具智力、体力与趣味性的项目,学校已购置设备,开设专门课程,通过设计寻找目标物、校园打卡等趣味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军教体融合课程是学校的另一大特色。课程围绕“军魂引领、体育支撑、教育内化”三位一体理念设计,将军事技能、国防理论、红色文化与体育训练有机结合。中职学生喜欢挑战、有活力,但自律性相对较弱。针对这一特点,兵教师将部队训练理念与体育课程相结合,通过体能、战术、心理拓展、急救等内容,把“训练”变成“成长体验”。通过融合式教学,学生在“动与思”的结合中理解了国防的真正意义——强国必须强身,强身才能强国。学校还为有当兵意向的学生建立档案,通过座谈会、跟踪指导等方式提供支持,帮助学生规划军旅生涯。
推行以来,这种创新课程模式在男生较多的班级试点后成效显著,学校清晰看到学生的积极转变,学生精气神明显提升,军训质量也大幅改善。叶治斌说,在今年学校新生军训上,学生们呈现出精气神最好、训练最到位的良好态势。在战术动作展示时,观看的学生自发鼓掌,场面令人动容。
游泳作为必修课,也见证了许多学生的成长蜕变。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要掌握蛙泳技能,并完成25米蛙泳达标考核。对于怕水的学生,教师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恐惧。从不敢下水到畅游自如,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生存技能,更收获了突破自我的勇气。
学校还计划新增匹克球项目,打算先以社团形式小范围推广,再逐步纳入选课体系,持续丰富“同班异课”选课“菜单”。
打铁必须自身硬,高质量的体育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高度重视体育教师发展,通过多种举措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了一支专业过硬、活力充沛、善于育人的师资队伍。
目前,学校有33名体育老师,另有26位退役的兵教师,为学校带来了真实的“军魂”气质,将规范的军事队列、战术动作、吃苦耐劳的作风以及应急处突能力直接带入课堂,极大提升课程的专业性和含金量。且退役军人特有的坚毅品格和责任感,在塑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引导职业规划上,发挥着独特的榜样作用,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学校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中职及以上教师资格证,对只有小学或初中教师资格证的教师,鼓励其考取符合要求的证书。学校也积极推动“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教师应评尽评。目前,学校已有部分教师取得足球D级、E级裁判员证、田径一级裁判员证等专业资质,为教学和赛事组织提供专业支撑。
叶治斌认为体育课的教研同样重要,学校在体育竞技系下构建公共体育教研室,明确每周四下午第二节课为教研时间,体育老师围绕教学痛点难点开展研讨。如游泳课如何提高下水率、“同班异课”如何优化实施、教学方法如何创新等问题,大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学校还组织急救技能培训,让教师熟练掌握AED使用方法,应对体育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目前校园已配备3台AED,居同类学校前列。
学校还全额承担教师技能证书考取费用,支持教师参加足球、田径等项目的裁判员培训。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本科教师攻读研究生,目前已有多位研究生学历的体育教师,为教学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
“我们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专项打造特色课程,形成提到足球就想到某位老师,说到羽毛球就认可某位教师的品牌效应。”叶治斌说,学校希望体育老师不仅要干活有劲儿,还要持续学习成长,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全面发展。
赛事是检验体育教学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突破自我的宝贵机会。学校坚持能去外面比赛的,不管水平如何,都去见世面的原则,让学生在竞技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在学校看来,体育强校的根本标志,不仅在于竞技能力,还在于体育风貌,“不耻落后”一样可贵。
目前,学校已构建了校内赛事+校外赛事同步发展的完整体系。每年举办两场全校运动会——田径运动会和趣味运动会,并定期推出“现代杯”篮球赛、足球赛等赛事,为师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技艺的平台。
今年学校的田径运动会将在十五运会期间举行,并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让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与普通学生各展所长,避免一边倒的竞赛局面。叶治斌透露,运动会还会结合学生专业特色,由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设计吉祥物和logo,面向全校征集口号,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校外赛事方面,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各类公开赛等,为学生搭建更高层次的展示平台。在赛事保障上,学校给予师生全力支持。学生外出比赛的包车、住宿、餐饮等费用全由学校承担,让学生和教师无后顾之忧。针对赛前的集训需求,教练会为学生制定专项训练计划,既保证训练强度,又注重休息调整,避免过度疲劳。这种全方位的保障,让学生能够专注于比赛和训练,在竞技中实现成长。
如今,赛事育人的成效在学生身上有了生动体现。23职普融通7班的张晓优同学在广东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100米项目中跑出11.46秒的好成绩,超越了二级运动员水平,计划参加12月的冠军赛冲击正式资格,为体育单招铺路。他从刚入学时100米12秒多的成绩,提升到如今的水平,背后是教练的专业指导。“在我成绩出现瓶颈时,教练专门制定训练计划调整动作。”在他看来,外出比赛最大的收获是不要紧张,集中注意力,这种心态的成熟是赛事带来的宝贵财富。
目前该校已组建篮球、足球、田径、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多支校队,实行老生带新生的梯队建设模式,确保人才不断档。校队训练不仅注重营造浓厚训练氛围,更以赛事突破为目标,让学生争取二级运动员等资格证书,为升学和就业增添砝码。
体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强健体魄,更在于塑造品格、滋养心灵。在惠州现代职校,体育教育带来的成长蜕变,体现在每一位师生身上。
对于学生而言,体育是自信成长的阶梯。24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钟亿涛同学选择健身课作为“同班异课”的选课项目,两个月内体重从100多斤增至120斤,卧推重量从20公斤提升到50公斤。他说选健身是为了增强足球对抗中的核心力量,而课程带来的不仅是体能提升,更有性格转变。“学校的运动氛围很好,大家都很卷,为了比过别人,还经常偷练。”在老师们看来,钟亿涛从刚入学时不敢组织活动,到如今主动协助老师策划班级足球比赛、担任裁判,自信与组织能力显著提升。更令人欣慰的是,他在专业学习中也表现出色,获得学校发动机拆装大赛三等奖,实现体育与学业的协同发展。
有位性格内向的学生,最初几乎不说话,也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后来他在体育训练中被推选为小队长,开始带领同学做热身、整队。那段时间,他变得开朗、自信。他的蜕变,正是“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这一育人理念的写照,也让老师更加坚信:体育育人,其实是在塑造一种“向上”的生命状态。
体育对学生的影响也延伸到了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在走廊添置的乒乓球台、呼啦圈等简易器材,让碎片化运动成为可能,学生的精气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振。在惠州市第二届制造业职业技能大赛中,罗光亮同学在无人机装调与检修项目中勇夺金牌,刘家盛获得优胜奖。他们表示专业比赛需强劲的体魄作为支撑,学校良好的体育氛围和足够的运动时间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专注力和抗压力,这些也在助力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
军教体融合课程更让学生在障碍翻越、团队协作等项目中,学会了互助与责任,将军事素养转化为生活中的良好习惯:守时、自律、不畏困难。
在体育育人的实践中,惠州现代职校不断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如今学校计划在“十五五”期间以足球项目为突破口,寻求换道超车,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成长平台。
随着广东省“3+4”中本人才贯通培养政策的推进,学校敏锐捕捉机遇,计划以足球为切入点,构建中职与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校正积极争取与本科院校合作,实现“3年中职+4年本科”的贯通培养,培养中小学足球教练和足球老师,破解足球振兴的人才瓶颈。
十五运会的热潮,让体育的魅力更加深入人心。在惠州现代职校,体育训练是教育的另一种语言。学校明白,中职学生的成长需要被看见,而体育恰恰提供了这种机会。体育是强健体魄的途径,让学生在奔跑、跳跃、拼搏中练就健康体魄;是塑造品格的熔炉,让纪律意识、拼搏精神、团队协作在训练中内化于心;是成长成才的阶梯,让学生在赛事中突破自我,在特色发展中获得更多机遇;是连接师生的纽带,让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实现职业价值,让学生在关爱指导中收获成长。
未来,随着足球特色建设的深化、军教体融合的推进、课程体系的持续优化,惠州现代职校必将培养出更多“身上有汗,眼里有光”的新时代青年,让体育精神照亮更多学子的成长之路,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